上海上海宇译翻译有限公司_专业上海宇译翻译有限公司_上海宇译翻译公司[4008882116]官网

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行业新闻 » 浅谈中西方翻译观念的分化
浅谈中西方翻译观念的分化
//www.MasterFy.com 2014-01-10 13:50 上海上海宇译翻译有限公司
     在西方和中国的传统中,翻译活动似乎都起始于口头语的翻译而非书面材料的翻译,这已被大多数人认可。因为作为上层建筑的翻译活动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,它的起源不可能是对宗教经典或文学文本的翻译,而是在经济交往中的口头交谈的翻译。
    参与对话的人相互明白意图是根本目的。这种情况强调了口译者作为一个人,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的重要性,也强调了口译时的实际情景的重要性。另外,如果把对宗教经典的翻译作为最初规模较大的翻译活动的话,其本身就是口语的积累。如我国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始于东汉恒帝时期,由安息僧人安世高等人与部分汉人合译出了部分佛经,在不可能有字典的情况下,经文的翻译全靠传播者和受众(中国古人)的理解,而道家思想便是沟通的桥梁。
中西方翻译传统在走出原先的口译情景后,便沿着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发展。中国的传统翻译的观念,如严复和林纤的19世纪的译著,整体上更接近于口译情景传统和意译观念。他们认为只有翻译主要处于口译情景之下,译者的技能才完全展示出来,这一观念成为中国翻译观念的主要部分。
    如严复在译《天演论》时便是意译观念,并根据需要把原文的一节译成一章;林纤不懂原文却能用古文翻译法国小仲马的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,打破了中国传统言情小说格局,令文坛耳目一新,让人祟敬。他便是充分运用了口译情景,先让懂原文的人将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的内容说给他听,然后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一段一段的译成古文,而因此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,不仅因为他能够转换语言的含义,而且说的话让那些不懂那种语言的人,听起来像在神奇的王国里一般,并且还有似曾相识的感觉。
    西方随着“忠实原文”翻译的观念不断上升,导致翻译的概念成为译码。原因显而易见,任何人都可以在单词表上找到对应词。但是译文总是保留有“外来成分”并显示出来。原文也总是在整体文化中作为“外来成分”保留下来,因为该文化中的多数人对其无法理解。发展的结果就是,中国传统相对西方来说不太注重“忠实于原文”的翻译观念却成为西方新兴的翻译观念的主要部分,如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便是一例。
 
相关新闻信息

更多>>翻译组合

Baidu
map